頭條最速爆

搜尋性病共有3筆結果

  • COVID-19死亡數仍高!疾管署示警「8大重症徵兆」 長者、慢性病患要特別注意

    COVID-19疫情雖然不像前幾波那麼猛烈,但還沒完全結束。根據疾管署7月15日最新公布,上週全台就醫人數大降36%,只有2萬9000多人次,算是連續第5週下降,確實脫離高原期。 但問題來了,雖然確診的人少了,重症跟死亡人數卻沒有降太多! 上週就新增了114例重症病例、32人不幸病逝,尤其65歲以上的長者、或本身就有慢性病的族群,占了大多數,這些人中更有8成沒打最新的JN.1疫苗。   疫情還沒結束,預估要到8月初才會趨緩 疾管署表示,目前疫情仍在「流行期」,預計會持續到7月27日至8月2日那週,之後才有機會穩定下降。所以這段時間還是不能鬆懈,尤其是高風險族群。   最年輕死亡個案才40多歲!慢性病、疫苗間隔太久是關鍵 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分享,上週最年輕的死亡個案是一位南部40多歲的男性,長期臥床、身體狀況不好,雖然之前打過6劑疫苗,但最後一次是在2023年2月,已經超過一年沒追加。 他先是發燒、咳嗽等類流感症狀,快篩陽性後幾天開始呼吸急促、喘不過氣,送醫後發現血氧偏低、肺部已有肺炎,雖然住進加護病房、接受治療,還是併發敗血症、在第4天過世。 主因就是COVID-19併發肺炎導致死亡。   疫苗還能打嗎?JN.1疫苗接種還沒結束! 目前全台已打了246萬劑JN.1疫苗,但整體接種率還不到10%。尤其65歲以上長者,第二劑接種率只有2.81%,明顯偏低。 疾管署提醒: JN.1疫苗有效期限到9月30日,想打還來得及 6個月以上民眾都能免費接種 高風險族群(如65歲以上長者)建議打兩劑,間隔至少2個月 COVID藥物目前庫存充足,有需要可依醫囑用藥   重症前兆快記起來!出現以下8大警訊就該馬上就醫 疾管署強調,65歲以上長者或任何年齡有慢性病的人,只要出現以下這8個症狀,就該立即就醫:   喘或呼吸困難 持續性的胸痛或胸悶 意識模糊、不清醒 皮膚、嘴唇、指甲床發青 吃不下、喝不了、無法服藥 24小時內沒尿或尿量明顯變少 血壓過低(收縮壓低於90mmHg) 沒發燒卻心跳過快(每分鐘超過100下)      小孩有這些症狀也要立刻送醫! 兒童若出現以下狀況,也要趕快送醫:   抽搐、肌肉抽動 意識不佳、昏睡 呼吸困難、胸口凹陷 唇色發白或發紫 血氧飽和度低於94% 四肢冰冷、皮膚斑駁冒冷汗 體溫高於41°C

    2025.07.16

  • 【書摘】健檢沒紅字不代表沒事 留意6大警訊避免慢性病纏身

    (中央社網站)你可能活得比想像中更久,但對大多數人來說,如何健康到老,才是最大挑戰。慢性病不是中年才出現,而是早在更年輕的時候就開始了。儘管你的體檢報告顯示正常,自認吃得很養生,你仍可能不健康,因為達到標準值,並不等於最佳狀態,更無法確保你可以遠離疾病。積極推動預防醫學的美國醫師建議留意6大警訊,避免慢性病纏身,還能防衰老。 美國史丹佛醫學院畢業,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、美國國衛院國家癌症研究所接受外科、外科腫瘤學訓練的醫師阿提亞(Peter Attia),曾是拳擊手、馬拉松游泳健將,自認心臟很強的他,36歲那年得知自己有胰島素阻抗,而且有早逝於心臟病的風險。這個發現促使他開始探索長壽之道,研究如何預防、延緩,甚至逆轉導致大多數人死亡的4大慢性衰老疾病:心臟病、癌症、神經退化性疾病、第二型糖尿病與相關代謝功能障礙。 阿提亞認為現代醫學在防治慢性衰老疾病方面,往往干預時機太晚,且常以損害健康或生活品質為代價來延長壽命,他運用最新科學為基礎的醫學與營養知識寫成一套兩冊的著作《超預期壽命》有個很長的副標題:「如何有效預防、延緩、逆轉慢性病及衰老,長壽的科學與藝術,重塑你的每一天」,強調希望幫助讀者不僅長壽,而且在身體、認知和情緒上更健康。這套書出版後登上紐約時報、Amazon暢銷總榜第一名,全球銷售逾170萬冊,今年10月發行繁體中文版。中央社取得授權與你分享部分內容。 4大慢性衰老疾病並非互不相關  你有很高的機率,可能死於4大慢性衰老疾病:心臟病、癌症、神經退化性疾病、第二型糖尿病與相關代謝功能障礙。 慢性衰老疾病可能會殺死大多數的人,但現代醫學並沒有真正掌握何時及如何治療這些疾病。醫學2.0(現代醫學)通常將這些疾病視為完全獨立。 我們治療糖尿病,彷彿它和癌症及阿茲海默症無關,儘管糖尿病是這兩種疾病的主要風險因子。 我們試圖一次解決一個疾病,彷彿這些疾病彼此互不相干,事實上,隨著年齡增長,我們遇到的幾乎所有問題的潛在風險因子,無論是我們經歷的疾病,還是伴隨而來的衰弱和失能,都有共同的核心病理機轉。 事實證明,當中有許多相同的風險因子,是相對容易減少、甚至消除。尤其是它們有某些共同的驅動因素,很容易受到某些戰術和行為改變的影響。 醫學最大敗筆,是試圖在錯誤時間內治療所有這些病症,在病灶根深柢固才治療。結果,在我們還有機會戰勝疾病、改善健康,還有可能延長壽命時,卻忽略以下重要警告跡象、錯過醫療介入機會: 1.在每年體檢時拿到的典型膽固醇檢驗結果,以及背後的許多基本假設(例如「好」和「壞」膽固醇),會產生誤導且過於簡化,以致根本沒什麼用處。它並沒有充分告訴我們,你可能死於心臟病的真正風險。在阻止心臟病方面,我們做得遠遠不足。 2.數百萬人罹患鮮為人知且診斷不足的肝臟疾病,那很可能是第二型糖尿病的前兆。然而,處於這種代謝紊亂早期階段的人,驗血結果通常顯示正常。不幸的是,在現今不健康社會中,「正常」並不等於「最理想」。 3.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的代謝紊亂,也會促使心臟病、癌症和阿茲海默症發生。解決代謝方面的問題,可能會降低這些殺手級疾病的風險。 4.幾乎所有的飲食法都很類似:可能對某些人有幫助,但對大多數人沒什麼用。你該著重的是營養生物化學,即你吃下肚的營養組合如何影響你本身的代謝和生理功能,以及如何利用數據和科技,制定最適合你的飲食模式。 5.大多數人都不知道,有一種巨量營養素需要特別留意:不是碳水化合物,也不是脂肪,而是隨著年齡增長變得至關重要的蛋白質。 6.運動是目前為止最有效的長壽「藥物」。在延長壽命、維持認知及身體功能方面,沒有其他醫療措施能比得上運動。但大多數人做的還遠遠不夠,或用錯誤方式運動,導致弊大於利。 我們應該找出這些慢性疾病的共通性,而不是視為各自不同的疾病。例如為了改善代謝健康和預防第二型糖尿病而採取的措施,幾乎肯定會同時降低心血管疾病、癌症和阿茲海默症風險。(書摘由天下雜誌授權,經中央社節錄;編輯:李念庭)1131025

    2024.10.25

  • 網友爆料!韓國約會實境秀《我是solo》驚傳成員感染性病

    韓國約會實境秀《我是solo》驚傳有參加者感染性病,1名網友A女在網路論壇上爆料,指參加者某男與自己交往期間,從未告知有性病,兩人發生性關係後,A女出現症狀至婦產科檢查才發現已染病。對此製作單位回應「仍在確認事實」,但網友已當起鍵盤柯南查出A女所說的男性。 《我是solo》是2021年開播的約會實境秀,由DEFCONN、宋海娜、李伊庚擔任主持人,參加者為皆為素人男女,透過節目上的互動後再進行配對。 A女在網路論壇公開一張照片和自己的診斷證明,她表示:「他是30多歲後半的男性,我因為他感染了性病,對我來說這過程很痛苦,但我想說只能當作自己運氣不好。不過最近看到他上節目,壓抑許久的內心憂鬱和精神上的苦痛又浮出了水面。」 她與該名男性交往不到1年,2020年11月在婦產科進行檢查,驚覺自己感染了疱疹病毒二型(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)「這個病隨時都可能會復發,而且不可能完全治癒,知道這樣的狀況後我無法輕易地和他人談戀愛,對我來說造成了很大的傷害。今後和誰交往都必須要說清楚這件事,精神上來說是很大的壓力,有一陣子也因此感到憂鬱。」 A女更指出,前男友從事醫療相關的專業工作,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有染病,且交往時就有發現他服用藥物。她苦訴:「他和我交往時卻什麼也沒說,與我發生性關係,2020年11月傳染這個性病給我,之後我有試著和他溝通,但他不願意承認錯誤,還突然提出分手。」 A女也強調自己在與他交往前有做過相關檢查,並沒有染病,不過該則貼文已遭刪除。網友根據她分享的照片中,發現有一件外套與節目參加者相同,但真相仍待製作單位查證。

    2023.02.18

以上資料皆有出處,如有錯誤,本台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