頭條最速爆

EMI電磁干擾測試流程與標準介紹:如何通過EMC檢測?

2025-10-14

引用來源網址:

為什麼EMI電磁干擾測試如此重要?


在電子產品開發與量產過程中,EMI電磁干擾(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) 測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任何具備電氣特性的設備,只要運作時會產生電磁波,就可能干擾其他裝置或被外界干擾。為確保產品在實際使用環境中穩定運作,各國皆制定了嚴格的 EMC(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) 法規與測試標準,要求產品既不能發出過量的電磁雜訊,也要具備抵抗外部干擾的能力。簡單來說,EMI測試的目的就是要驗證「你不干擾別人,也不被別人干擾」。

EMI電磁干擾若未被控制,後果往往相當嚴重。舉例來說,醫療設備若受到干擾,可能導致監測數據錯誤;工業控制系統若訊號異常,可能導致機械失控;而消費性電子產品若輻射超標,則無法取得市場認證。這也是為什麼產品在上市前,必須通過 EMI 與 EMC 測試。常見的國際標準包括:CISPR 22/32(資訊技術設備)、CISPR 25(車用電子)、EN 55011(工業、醫療設備) 與 FCC Part 15(美國通訊法規)。各標準對測試頻段、限值與測試方法都有明確規定,確保產品能在不同地區順利銷售。

 

EMI測試流程與常見檢測項目解析


EMI電磁干擾的測試流程主要可分為兩大部分:發射測試(Emission Test) 與 抗擾度測試(Immunity Test)。
在 發射測試 中,實驗室會檢測產品在運作時產生的電磁能量是否超出規定範圍。這部分又細分為「傳導發射(Conducted Emission)」與「輻射發射(Radiated Emission)」兩種。傳導發射測量設備透過電源線傳出的雜訊,測試頻率通常為 150kHz~30MHz;而輻射發射則檢測設備透過空氣輻射出的電磁波,頻率範圍從 30MHz 可高達數GHz。若測試結果超過標準限值,工程師需回頭改善設計,例如增加濾波器、重新佈線或加裝屏蔽結構。

接著是 抗擾度測試(Immunity Test),目的在於確保產品在面對外部電磁波時仍能正常運作。這包括 靜電放電測試(ESD)、電快速瞬變測試(EFT)、浪湧測試(Surge)、輻射抗擾度測試(RS) 與 傳導抗擾度測試(CS) 等項目。例如在 ESD 測試中,會模擬人員接觸產品產生靜電放電的情境;在輻射抗擾度測試中,則會以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產品,觀察是否出現異常。若產品在這些條件下仍能穩定運作,即代表其抗干擾能力達標。

測試前的準備同樣關鍵。產品需在模擬實際運作的狀態下進行測試,例如電源輸入、負載條件與通訊連線皆須符合規範。測試環境通常採用 電波暗室(Anechoic Chamber) 或 屏蔽室(Shielded Room),以確保外部電磁波不影響量測結果。對開發團隊而言,進行 預檢測(Pre-scan) 可提前發現潛在問題,大幅降低正式測試失敗的風險。

除了測試本身,了解各地法規也是成功通過EMC認證的重要一環。歐盟CE、美國FCC、日本VCCI與台灣BSMI皆有不同認證要求。企業若要出口產品,需依市場選擇正確標準進行測試。
隨著產品功能日益多樣化、通訊頻率不斷提升,EMI電磁干擾測試的重要性只會日益提高。它不僅是一項合規程序,更是確保品質與信任的象徵。唯有透過嚴謹測試、精確分析與不斷優化,電子產品才能在高速電磁環境中穩定運作,滿足全球市場的安全與性能要求。
以上資料皆有出處,如有錯誤,本台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